第(1/3)页
朱棣突然感觉晋楚和郑国之间似乎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在春秋时期,大国之间的争霸往往伴随着频繁的战争和冲突。
留着郑国作为缓冲地带,可以减少晋国与楚国之间的直接对抗,降低战争的风险和成本。
同时,两国还能利用郑国来相互牵制,防止对方在中原地区肆意扩张势力。
而且,郑国地处中原腹地,不仅土地肥美,且物产极为丰富。
留着郑国,两国都可以从中获益。
如果他是晋楚两国的国君,也会选择动不动就会去攻打一番郑国。
攻打郑国,既不费力,还能拿赔款。
何乐而不为?
晋楚两国的国君都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。
所以,天幕中的郑国大夫,必定不会成功。
......
【就你?让晋楚打得两败俱伤?】
【你一时有些发懵,感觉国君的想法似乎有些不切实际。】
【然而,面对国君的厚望,你无法直接拒绝,所以你只能硬着头皮启程。】
【你刚走到郑国边境,晋军就来了。】
【按理说,郑国曾是晋国的附属国,楚国来犯,晋军理应迅速前来救援。】
【然而,楚国已经围攻郑国整整三个月了,晋军这才姗姗来迟。】
【这叫什么事?】
......
各朝古人都懂了。
这就是晋国拖着不来,压根就不想救郑国呗。
故意的咯。
还能叫啥事。
......
【你马上去见晋国主帅。】
【生气归生气,但想到郑国不久前已投靠了楚国,你的心中也不免有些心虚。】
【所以你对晋国将领说,郑国对晋国绝无二心,这回是被楚国蛮夷打的受不了,才假意屈服。】
【楚军还没走远,只要晋国能够大举出击,郑国再从旁协助,一定能把楚军打的屁滚尿流。】
......
各朝古人已经大概能猜到晋国的做法。
本来就不想来救郑国,怎么会贸然答应出兵呢?
晋国必然是虚与委蛇,假意答应一番。
再磨磨唧唧不出兵,最后直接摆烂。
......
【晋帅拍着胸肌,满口答应:“我来这里本来就是要来救郑国的啊,必须要打!”】
【任务这么快就完成了吗?!】
第(1/3)页